返回栏目
首页法制 • 正文

黔西南:创建引领山地飞速赶超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采集插件

黔西南:创建引领山地飞速赶超

望谟县新屯街道新屯村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布依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图为布依族老人展示传统织布技艺。 肖静芳摄

  位于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居住着汉、布依、苗、彝、仡佬、回等多个民族。作为民族文化绚烂多彩但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山区,黔西南州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决战脱贫攻坚、繁荣文化促发展、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增进各民族福祉紧密结合在一起。创建工作开展5年来,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2.21%下降到7.66%,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6%,增速在贵州省全国30个自治州中均排第一。

  提高站位,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在兴仁市档案馆里,有一间特殊的档案陈列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陈列室。这里不仅以图文并茂的展览形式记录了兴仁市开展创建工作以来的重要足迹,还收录了当地各部门、各乡镇开展创建工作的档案材料。

  随手翻开其中一册档案材料,只见历次会议记录、活动简报,乃至民族政策和知识的竞赛试卷等,都一一收录在案。“档案详实,一步一个脚印,说明工作开展得扎实有序。”参加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活动的代表们纷纷表示。

  “整理创建工作资料,并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它记录了这5年来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把这些资料作为档案集中起来保存和利用。”兴仁市档案馆负责人介绍,“档案对公众开放,为了方便查阅和接受监督,我们还把资料全部扫描为电子文档。”

  把创建工作资料变为档案,把档案变为教材,这是黔西南州开展创建工作的一个创新之举,从侧面反映出黔西南州高规格、高标准抓创建的一种姿态。从建立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到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再到将创建“六进”拓展为“十二进”,黔西南在全州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机关是创建的传统阵地。在望谟县人民法院,司法为民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保障不懂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望谟县人民法院每个科室都配备了懂民族语言的干部,还针对边远地区群众的需求,开展巡回审理、预约立案等便民服务。

  园区是黔西南州创建“十二进”新拓展的领域。在贵州省最大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兴义十里坪现代农业园区,专门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领导小组,每年拨出1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我们园区流转的土地多半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管理人员中也有超过1/3的少数民族。我们切身感受到,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充分维护各族员工的利益,园区才能做大。”园区负责人陈孝娟介绍,园区将“三月三”“六月六”等节庆纳入集体活动,各族员工在同庆共乐中增进了友谊。此外,园区辐射带动1000余户村民发展,村民累计增收1500万元。人和思定,在十里坪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新坪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从2013年的70多人减少到2017年的3人。

  无论是老场所还是新平台,创建工作都在向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推进,“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紧扣脱贫攻坚,增强创建使命感

  “楼纳村是我看的第一个布依族村寨,村风很朴实,带头人也很踏实,发展得很好。希望村两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这是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考察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时对当地干部的嘱托和期望。

  7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楼纳村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黄墙黛瓦的新式布依族民居错落有致,背靠青山的村民文化广场开阔气派,山间果菜阵阵飘香……谁能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

  “干部作用强起来,民族兄弟自然会信任你、拥护你。各民族团结一心,发展才会迈大步。”楼纳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说。近几年,楼纳村干部组织各族群众种植梨子、枇杷4100多亩,培育观赏苗木、花卉3000多亩,27名党员结对帮扶40多户贫困户,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200多元。

  如果说楼纳村是就地发展的典型,那么义龙新区麻山社区则是易地扶贫搬迁奔小康的表率。

  在石漠化面积占全州面积近30%的黔西南,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达33.85万人,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州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而以麻山社区为代表的新社区,探索实施了“新市民计划”,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快速融入城市。

  记者来到麻山社区时,一些身穿民族服饰的老人正等着接孙辈放学。孩子入托、上学就在家门口,办事就在楼下的服务大厅,活动广场、健身房等一应俱全,甚至想老家了还能到社区的乡愁馆里转转,摸摸农家老物件,从“水贵如油,遍地石头”的望谟县麻山乡搬来两年,麻山社区的居民渐渐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和可爱之处。

  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的王由芬,刚搬来时不识字、不认路,也说不好普通话,但她相信进了城孩子才有出路。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在家具厂找到一份工作,虽然辛苦却满怀希望。“政策好,搬到这儿,我再坚持几年,等孩子大了,我就可以享福了。”王由芬说。

  和王由芬一样,麻山社区的居民都享受到了“新市民计划”的红利:每个搬迁适龄儿童不因搬迁失学,每个搬迁家庭不因生病而返贫,保障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此外,还有“农低保”转“城低保”制度、新市民居住证制度、新市民安居险等,人性化的服务不仅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更让他们大步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截至今年9月,黔西南州已有17万名搬迁群众入住新居,成为新市民。

  繁荣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在万峰竞秀的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内,有一所特色浓郁的民族学校——万峰林民族学校。孩子们身穿蓝色对襟镶边校服,做课间操时手拿竹棒跳起竹鼓操,课后的兴趣班更是丰富多彩,可以学习布依族虎棋、押加、打陀螺、竹竿舞等。

  布依族八音坐唱国家级传承人吴天义,在万峰林民族学校教八音坐唱已有近10年了。“每星期来两次,只要娃娃们喜欢,我就高兴。”吴天义说。

  据万峰林民族学校副校长卞忠友介绍,学校以“着民族服饰、会民族语言、承民族文化”为办学特色,开展了20多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同样,在兴仁市屯脚中学,苗族板凳舞、蜡染、刺绣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也走进课堂,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孩子们在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卞忠友说。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根深叶茂。还未走进望谟县新屯村,就听到悠扬的布依族山歌声。几十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组成了山歌队、乐器队,精神饱满地唱着山歌。

  “每月总有几次大家自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68岁的蓝作胜老人说,山歌唱得心舒畅了,人心也齐了。

  保存完好的乡愁馆、风雨文化长廊、布依族知春亭等建筑,以及布依族手工纺织和歌舞文化,使新屯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

62.9K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2004-2012 shijuejinzhou.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Power by DedeCms